本文介绍了德国作曲家、中提琴演奏家欣德米特早期创作历程,集中阐述了这一时期他的中提琴作品创作风格,概括出这些作品所具有的六大特点,即新调性体系、和声张力的不同等级、多声部旋律交织的新对位手法、二度的旋律构成及旋律进行、精细化的力度表情记号、传统的奏鸣曲式结构等,并结合作品做了具体说明。论文通过他作品的典型片段详细剖析了中提琴和弦与旋律练习与演奏的特殊要求。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先驱,更是俄罗斯管弦乐派的重要创作人,他为19世纪俄罗斯音乐的发展带来了重大革新。他为中提琴创作的《d小调中提琴奏鸣曲》有着独特的魅力,在中提琴艺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这首乐曲在曲式上与传统的曲式不同,运用了大胆的创新。在曲中新颖的调性与和声安排,体现了格林卡俄罗斯民族乐派的自由意识。
摘要:勃拉姆斯的中提琴奏呜曲是19世纪室内乐的代表作,在中提琴演奏曲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首先阐述了勃拉姆斯《降E大调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接着从曲式和和声的角度分析该作品,最后对演绎该作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作曲家卡尔斯塔米茨最大的贡献和成果无疑是他对中提琴这件曾一度被人称作"冷门"乐器的创作。由他创作的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是中提琴作为独奏乐器的古典协奏曲中流传最广也是最为著名的一首曲目。相较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来说这首协奏曲无论从音乐还是演奏技巧上都更为成熟和具有这一时代的特征。作品自创作不久后便成为中提琴乐队考试的必考曲目之一,并一直沿用至今,是检验中提琴演奏者演奏基础和古典音乐掌握能力的试金石。
摘 要:《行板与匈牙利回旋曲》(Andante e Rondo ungarese,J.79)创作于1809年,是韦伯唯一关乎中提琴与室内乐队作品,也是现今中提琴学习者大都会演奏的经典曲目。但目前,国内对此作品的研究比较匮乏。本文通过分析作品,提出一些该曲的演奏建议,希望对中提琴学习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针对中提琴教 学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提出了中提琴“集体演·听·评”教学模式。清楚地说明该教学模式的组成部分,展现其基本框架,并试图通过几个典型教学案例的描述展示教学活动的实际过程,以体现运用该教学模式的真实情况,最后对教学案例的实际结果提 出一些看法。该教 学模式运用中比较有创意的地方是采用了“一生多师”和“一师多生”的教学形式。
卡伦·塔特尔是美国著名的中提琴教授,被誉为中提琴教学法的一个鲜活遗产。本文简要介绍了卡伦·塔特尔教授,通过分析她的教学理念和传授中提琴演奏的方法,得出对我国中提琴教学方法的借鉴。
文章在分析传统中提琴教学的“ 一基一轨” 制利弊的基础上, 提出中提琴专业课教学的“ 一基双轨” 制, 从而得出“一基双轨” 教学模式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增加课堂趣味性, 全面提高学生演奏能力, 促进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的结论。 最后结合教学实例, 提出在教学中践行“ 一基双轨”制教学的方法。